在选定片尾曲为《dying
in
the
sun》后,普莱瑞思陆续又从投稿中选了几首,为电影插曲。
混音方面,普莱瑞思和克鲁尼出现了些许争执。
克鲁尼提议用7.1环绕立体声,普莱瑞思则提议用“杜比”全景声。
当然,此时的杜比全景声尚未登录电影的舞台,杜比全景声是前世英国人杜比于2012年发明的专利,此时的2006年杜比甚至还未对外提出这个概念,所以无论普莱瑞思怎么解释,克鲁尼也不懂“杜比全景声”是什么东西。
“所以,这不仅要求影院引进数倍的音响,还要求我们混音同时揉进128个独立声源?”
克鲁尼皱着眉头问。
“不是要求混音在同一帧里揉入128个独立声源,毕竟我们前期采录也没采到这么多,只是给你提供一个在一帧里同时揉入更多声源的可能性而已。”
“......那院线呢?哪个影院能有64个扬声器?64个扬声器的造价有多高你知道吗?”
普莱瑞思当然知道。
因为前世直至她死去的那年,全球也不过有两百五十多家的影院安装了杜比全景声。
但是,这种高昂投资的回报也是很高的,距不完全统计,具有“杜比全景声”的影院上座率比不具有的影院高出百分之五十左右。
百分之五十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票房,意味着口碑,意味着排片率!
更何况,电影本就是建立在科技上的艺术,只要纵观电影史,你会惊讶的发现,但凡是史上有名的著名导演,几乎都是科技控!没有导演对新科技的尝试,哪里会有电影的进步!
普莱瑞思坚持要用杜比全景声。
克鲁尼坚持反对用杜比全景声。
最终二人将决定权交给了斯皮尔伯格。
斯皮尔伯格从未如此苦恼。
为导演,当他听见普莱瑞思说道“64个扬声器,128个独立声源”他就眼前一亮,电影,视听的艺术,这么多年来视觉影像方面的进步数不胜数,可“听”觉方面的进步,竟然还停滞在5.1声道环绕立体声、7.1声道环绕立体声,毫无进步可言,这是他们电影人的失败,也是整个电影行业太过漠视的结果。
以他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,倘若普莱瑞思所说的“64个扬声器,128个独立声源”真的做出来,那必定会掀起一场行业的革命!
可是为监制,与制片方代表。
斯皮尔伯格必须承认克鲁尼说的有道理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